Quantcast
Channel: 越剧南薇弟子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

略谈百度网南薇条目更新版

$
0
0

略谈百度网南薇条目更新版

(无名)

 

    偶然见到百度网南薇条目上简介,几乎与原先见过的内容有所不同。新增了所编《梁山伯与祝英台》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内容。尽管看上去还有些不情不愿的味道,仿佛仍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毕竟认可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南薇所编 值得庆贺的是梁祝维权一节,总算有了个盖棺论定。

    美中不足的是,南薇尚有两个重要作品被遗漏了。一个是周总理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亲临雪声剧团演出场地观看过的《凄凉辽宫月》,总理观后曾指示上海地下党要关心引导这群有进步偏向的青年越剧姑娘们。第二个剧目是《宝莲灯》(与韩义合编) 1950年东山越艺社晉京演出《梁祝哀史》时,周总理在说明书上题词: 这是-齣成功的剧。座谈会上江青传达了毛主席的意见,说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你们可以将沉香刀劈华山写个戏配合宣传(大意) ,回上海两个月后,东山越艺社便在丽都大戏院上演了由南薇编导的《宝莲灯》。有机会应再增补之。

 

原文

南薇

 (1921—1989)男,

滑稽戏

、越剧编导。原名刘松涛

,江苏省武进

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常随父听评弹,年轻时迷上京剧成为票友

,后嗜话剧和电影,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学校。从业商界会计,因爱好戏剧而弃商从艺。1946年曾将鲁迅小说《祝福

》改编成越剧《祥林嫂

》,为越剧发展开拓了新路。所编《梁山伯与祝英台》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之前民国31(1942)与艺友韩义

进行业余话剧活动,1943年入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为编导。19435月起,3年中为雪声剧团

编导了《雪地孤鸿》、《香妃

》、《西厢》、《绝代艳后》、《倩女传》、《天上人间》、《月光曲》、《祥林嫂

》、《天明》(与成容联合编导)、《忠魂鹃血

(与苏垣联合编导)10部新戏。单独执导了《红粉金戈》、《太平天国》、《林黛玉》、《断肠人》、《嫦娥奔月

》、《梅花魂

》、《琵琶记》、《梁红玉》、《一缕麻

》、《洛神》等16部新戏,为新越剧的开创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祥林嫂

》被舆论界视为新越剧的里程碑1947年,为筹建越剧学校和剧场,越剧十姐妹

联合义演的《山河恋

》,由他任主要编导。1948年春,《祥林嫂

》摄制电影时仍由其担任编导。是年秋,导演了田汉编剧、袁雪芬主演的《珊瑚引

》。1949年,转入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

,主持剧务部。上海解放后,参加了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在彩色电影《越剧精华

》中导演了《楼台会》一折。随后担任了中央戏曲改进协会委员。

1951年春,任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第一届戏曲编导学习班副主任(主任为周信芳)。在东山期间,还编导了《孔雀东南飞

》、《梁祝》、《养媳妇回娘家》等多部新戏。《孔雀东南飞》成了他最具成就的代表作。19518月,东山大部分成员参加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他与留下的编导演职人员组建了上海越剧实验剧团,同时兼职沪剧和滑稽戏的编导,为各滑稽剧团执导新编剧目。其中曾在大公滑稽剧团任编导4年,先后编导了大型滑稽戏《王老板》、《活捉》;改编了《拉郎配》、《亲家公》。并将鲁迅名著《Q正传

》搬上滑稽戏舞台。南薇不仅能编善导,且对滑稽戏表演的特点非常熟悉,常为人(主要演员)写戏,为人设(设计角色)戏,故其编导的戏可看性较强,受到观众的欢迎。1956年后,除为本市滑稽剧团导戏外,还经常为外地的滑稽戏剧团排戏。19532月,参加治淮工程和整风运动后被分配到华东戏曲研究院,先后在该院编审室和资料室工作。1955年转入上海越剧院,不久自动离职。19589月,随爱人郑孝娥支援宁夏文化建设,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越剧团的编导。之后,又自动离开宁夏,为江、浙、沪、闽、皖、赣等地一些越剧团编导剧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受批判和冲击。文化大革命后,被落实在上海越剧院领取退休工资。1979年后,他编的戏重新复演,有的拍成电影或电视剧。1981年又为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导演了《五颜六色》、《真假爱情

》等大型滑稽戏。

艺术风格编辑

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他在艺术上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在1945雪声演出《绝代艳后》一剧中,首次采用电影镜头式的序幕介绍剧中人物,运用幕后合唱的形式引述剧情发展。在排演《琵琶记》时,采用象征性的布景装置,在背景上画了只大琵琶代替天幕,上画红、黄、蓝三原色点子,依靠灯光的变化衬托各场不同的气氛和情景。1950年排演《梁祝哀史》时,采用台上搭台的布景处理,大幕开启后中间不再闭幕,用暗灯抢景来更换戏剧环境,让演员在台上搭台的布景间和台阶上穿梭演戏,犹如电影中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的表现形式,样式新奇,令人惊叹。

《祥林嫂》系列

1948年,由他编导的电影《祥林嫂

》突破以往拍摄戏曲影片着重再现舞台演出的局限,在电影化上作出新的尝试:用了实景和字幕,由唱词配合相应的空镜头化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幻觉则用主观镜头,极具创见。《祥林嫂

》从小说变成越剧,增设了卫癞子这一人物和砍门槛的情节,大大丰富了戏剧性。解放后,越剧《祥林嫂

》几经修改成为艺术精品,乃是在其原作基础上提高的。他搞戏,一是考虑票房价值,二是注重社会意义。认为给观众的艺术趣味不仅要有鸡鸭鱼肉,还要有青菜萝卜,故由他编导的戏和安排题材上总是不断翻新。导戏时常根据演员的条件和创造能力分配角色,能突破旧戏行当体制的束缚。如排演《一缕麻

》时,通常应由小丑应工呆公子一角,而他却要头肩小生范瑞娟扮演;《祥林嫂

》中应由小丑扮演的卫癞子一角,则安排头肩老生张桂凤去表演,都取得了满意的戏剧效果,受到行内和观众的一致赞赏。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

Trending Articles